随着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老百姓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面对繁重的环境治理任务,一些地方在基层环保治理中患上“疲劳综合征”。(1月22日半月谈网)
有种疾病叫“疲劳综合征”,主要表现为长期、过度疲劳。人一旦患上,常常是迷迷糊糊,行动迟缓,打不起精神,身体出“故障”。在环保治理中,若是基层患上“疲劳综合征”,会如何?有的地方出现“眼盲症”,面对许多长期存在的顽疾、显而易见的问题愣是视而不见;有的患上“拖延症”,对于群众举报能拖则拖,习惯上级“戳一下动一下”,解决问题遥遥无期;有的得了“表演型人格障碍”,嘴上态度坚决、“零容忍”,结果要么沦为“纸面整改”,要么治标不治本。症状不一而同、表现多种多样,背后暴露出基层环保治理领域的“不敢干、不会干、不想干”难题。
凡病必有因。基层环保治理“疲劳综合征”病情多样、病因复杂。主观上,这跟思想认知上的“病灶”有关。比如,一些地方错把环保问题当成舆情问题。报道中就有一个例子,一份地方政府提供的整改方案对于污染问题的表述语焉不详,核心内容竟是几名村民的“承诺书”,上面按着红手印,是村民承诺不再向媒体反映污染问题。何其荒诞!不再反映、不被曝光,问题就不存在了吗?此外,不作为、慢作为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也在其间伺机作祟。客观上,一些地方财力紧张、人力有限、权责不对等,面对周期长、问题多、要求高的环保治理任务力有不逮。有些地方则在权衡利弊中左右为难。尤其一些涉嫌排污的企业还是地方的纳税大户,担心环保处罚太重导致企业停摆,行动上难免踌躇不前、轻拿轻放。种种原因之下,不少典型的环保问题往往是上级督查、督导发现,少有基层自查发现。
治疗基层环保治理“疲劳综合征”,需要综合施策、对症下药。要增强精准性,对于环保治理究竟缺人、缺钱还是缺技术、缺机制,应多向基层问需问难问计,推动形成上下齐心、协同推进的良好局面。要讲究系统性,既要破解思想上的“顽疾”,也要祛除行动上的“病症”,既要聚焦眼前问题,明确权责、压实责任,激励基层守好“责任田”,也要眼光放长远,引导企业加快绿色转型步伐,为生态环境治理挖潜量、拓增量。要掌握节奏感,比如强化抓在日常,运用多种手段加强常态化监督,避免环境治理工作积少成多;更加注重过程管理、动态管理,进一步完善环保问题整改销号制度,确保事事有着落,减少“糊涂账”。为长远计,深入推进生态环境治理,这根弦基层无论如何不能松。(张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