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西寧12月27日電 題:“雪山愚公”——追記雪山開路英雄陶振華
新華社記者史彧
雪山鄉(xiāng)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沁縣,平均海拔4200米。這里山大溝深、地勢險峻,直到20世紀70年代還不通公路,雪山人民過著幾乎與世隔絕、靠天吃飯的生活。
如今,雪山鄉(xiāng)連上了高速公路,很多家庭搬進新居、買了車、過上了好日子……
這一切,都要從一條公路和一位漢族干部說起。
阿尼瑪卿山下的雪山鄉(xiāng)距離瑪沁縣城86公里,過去卻有57公里不通車。漫長歲月里,只有一條20世紀40年代由采金人踩出來的羊腸小道供村民出行,騎馬往返需要走七八天。每逢雨雪天氣,村民只能望天興嘆。不少人為了生活鋌而走險,卻不慎墜入谷底。
沒有公路,生產(chǎn)生活物資進不來、畜牧產(chǎn)品出不去,當?shù)亟?jīng)濟社會發(fā)展滯后。
1973年,來自山西的抗美援朝老兵陶振華來到當時的瑪沁縣雪山公社,接任黨委書記。第一次踏上這條“天路”,他便決心為鄉(xiāng)親們修出一條走出大山的公路。
1975年5月1日,在陶振華帶領下,40多名牧民放下牧鞭、拿起鐵鍬,踏上起早貪黑的修路征途。在沒有資金、沒有設備、沒有技術,僅靠人力修建公路的情況下,他們在質(zhì)疑聲中打響了一場自力更生、艱苦卓絕的“修路之戰(zhàn)”。
“用十字鎬時大家要注意,握在把柄下端的手不能太緊,鎬頭下落時把柄要在手中滑動,這樣會更加省力……”面對初次使用這些勞動工具的牧民,陶振華耐心地一遍一遍解說演示。
險活搶著干、重活主動干,陶振華率先垂范,凝聚起身邊人的干勁。在寒冷的冰川上拉運木材,在湍急的河流中以身做墻抵擋水流架橋,懸吊在懸崖峭壁上開鑿炮眼……這名瘦弱的山西漢子不懼生死,一直沖在開山鑿路的最前線。
1976年冬天,工程到了最關鍵和最艱難的時刻。物資匱乏,為了在絕壁上鑿石修路,陶振華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自制炸藥。
“有幾次雷管沒成功引爆,是陶書記第一個沖上前去查看?!?0歲的德青回憶起當年與陶振華并肩作戰(zhàn)的經(jīng)歷時說:“哪里有困難,哪里就有陶書記的身影。”
1978年10月1日,這條東起瑪沁縣東傾溝公社東柯河村、西至雪山公社的“東雪公路”正式通車。一千多個日夜,陶振華帶領著雪山人民克服重重困難,硬是憑著雙手,一錘錘、一鎬鎬,在峭壁上、峽谷里、急流間修成了這條57公里長的縣鄉(xiāng)公路,結束了雪山鄉(xiāng)不通車的歷史。
在陶書記“雪山修路精神”的鼓舞下,雪山兒女扎實苦干、團結奮進,建成了全省第一個鄉(xiāng)鎮(zhèn)水電站,給大山深處的雪山鄉(xiāng)帶來了光明;蓋起了全州第一間牧民定居房,讓世代逐水草而居的牧民實現(xiàn)了定居夢想;辦起了全州第一家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第一座養(yǎng)鹿場,讓更多雪山鄉(xiāng)民過上了新生活。
雪山鄉(xiāng)黨委副書記才讓扎西說,“東雪公路”的修通給雪山兒女帶來了希望。雪山兒女不再固守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放牧生活,而是慢慢走出大山,接受新事物,逐漸過上了好日子。截至2019年底,雪山鄉(xiāng)全面完成68戶201人的脫貧目標,人均年收入達1.5萬元、超過全縣平均水平,家家戶戶都買上了小轎車。
2017年底,“花久高速公路”通車,連接縣城到雪山鄉(xiāng)的路程縮短至1小時,泥濘的“東雪公路”似乎成為過去時。但老百姓從未忘記開路英雄陶振華為雪山做出的貢獻,時刻銘記著這位瘦弱的山西漢子,親切地將他喚作“雪山的兒子”。
2014年3月10日,陶振華因病辭世。為表達對陶振華的感恩之情,當?shù)匦藿颂照袢A紀念館。
紀念館內(nèi),雪山鄉(xiāng)群眾自發(fā)捐款2.5萬元修建的陶振華半身像上,敬獻著潔白的哈達。藏族百姓用自己的方式,紀念這位與雪山群眾并肩創(chuàng)造奇跡的漢族干部。
“沒有陶書記,就沒有今天的雪山鄉(xiāng)。作為雪山鄉(xiāng)的干部,我們應該牢記陶書記為人民服務的拼搏精神,讓‘雪山修路精神’在雪域高原代代相傳?!辈抛屧髡f。
-
大數(shù)據(jù)"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guī)則規(guī)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zhì)量發(fā)展,怎么消除“游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