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nóng)歷新年已至,回望2020年,決戰(zhàn)脫貧攻堅在這一年取得決定性勝利。在這場波瀾壯闊的反貧困斗爭中,一村、一域的深刻變化,一人、一戶的奮斗印記,都已成為難以磨滅的家國記憶。
這是2月6日在甘肅省定西市渭源縣元古堆村拍攝的易地扶貧搬遷點(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馬希平 攝
2021年新春之際,記者來到甘肅省定西市渭源縣元古堆村、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阿土列爾村和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十八洞村,尋訪脫貧后的新春新景。這些曾經(jīng)的貧困地標,大紅燈籠高高掛起,灶臺上香氣四溢,笑臉迎人的村民訴說著脫貧的幸福和今后的希望。脫貧村里一條條路、一架架梯、一張張圖,連通著過去和現(xiàn)在,既見證歷史,也正在擘畫未來。
一條路貫通夢想
2月7日,在甘肅省定西市渭源縣會川鎮(zhèn)集市上,元古堆村村民曾玉成(右)在置辦年貨。新華社記者 馬希平 攝
農(nóng)歷臘月二十五,曾玉成的妻子陳金娥將紅糖、蜂蜜、雞蛋調(diào)和成的三色面團切成半厘米厚的三角,小心地放進冒著氣泡的油鍋里。一頭豬、三只雞,幫扶干部送來紅燈籠,女兒從網(wǎng)上買了新春聯(lián),炸好這鍋油馃,再到集鎮(zhèn)采購點時令水果,今年46歲的脫貧戶曾玉成家的年貨就置辦齊了。
2月5日,在甘肅省定西市渭源縣元古堆村,村民曾玉成在家中整理今年收獲的中藥材。新華社記者 馬希平 攝
而最豐厚的“年貨”當數(shù)去年的收成。記者在曾玉成家看到,捆扎好的當歸、黃芪和黨參堆了半院。老曾惜售,想等到價高時再賣。萬一沒人收呢?老曾擺手,“現(xiàn)在硬化路都到家門口了,客商開著車就上門啦!”
要在前些年,老曾不敢這么自信。2007年,老曾家里來了商販,提出8000元買走院里成堆的藥材。老曾那時不服氣:論品相、質(zhì)量怎么都過萬元了,哪能8000元出手?然而那年頻繁的雨雪把進村土路變成爛泥路,家里的藥材再無人問津。一家人費時費力切分加工,一點點運出去,才勉強賣出不足8000元。
老曾家所在的元古堆村,屬素有“苦甲地”之稱的甘肅省定西市。2013年以前,元古堆村是遠近聞名的“爛泥溝”,村里人的致富夢一次次被爛泥路纏絆。外地客商曾看中元古堆村高寒陰濕的山地,想試種百合。示范時收成極好,2畝地挖了7000多斤。百合挖出當天必須拉走,偏逢陰雨,道路都成了泥窩子,只能靠農(nóng)用車加木板,一點點挪出村,折騰了一天還剩不少。老板怕了,收成再高也不敢再種。
脫貧攻堅戰(zhàn)打響以來,1.14億元資金投向了元古堆村的基礎設施。村委會主任郭連兵說,2013年以前,全村只有2.4公里硬化路。如今,通社路、巷道、入戶路全部硬化。
路好了,發(fā)展產(chǎn)業(yè)有了底氣。元古堆村將百合、中藥材和馬鈴薯種薯確定為種植重點品種,在小額信貸、農(nóng)業(yè)保險等政策支持下,種植面積擴大到4500畝,超全村耕地面積七成。老曾投身產(chǎn)業(yè)的膽子也越來越“肥”,他流轉土地種了40畝百合、5畝黨參、8畝當歸、6畝黃芪,成了村里數(shù)一數(shù)二的種植大戶。
如今村里的家用轎車也多了,郭連兵說,去年一年就新增40多輛。去年6月,老曾家也從蘭州迎回一輛近10萬元的私家車。老曾說,村里的光景越來越好,大伙要開著小車奔小康,走鄉(xiāng)村振興路了。
一架梯搭載希望
2月15日,某色拉博在位于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古里拉達峽谷的“天空之谷”營地里。新華社發(fā)
清晨,早起的某色拉博深吸了一口林間清冽的空氣,拿起手機拍了幾張風景照發(fā)了條朋友圈,馬上引來天南海北的朋友點贊。今年春節(jié),某色拉博要在古里拉達峽谷的“天空之谷”營地里值班度過。營地下方是著名的“懸崖村”——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阿土列爾村,也是某色拉博長大的地方。
過去,17段架在懸崖上的藤梯是人們進出村唯一的通道。某色拉博還記得,當年嫂子難產(chǎn)大出血,漆黑的懸崖和搖搖欲墜的藤梯擋住了送醫(yī)的路。第二天天亮趕緊往山下背,沒等走到山腳,人就咽了氣。
16歲那年,某色拉博就去了外地打工。2013年,哥哥分了家,按照風俗,排行最小的他得回家照顧體弱多病的父母。也在這一年,精準扶貧工作在涼山州全面推開。村里來了州、縣兩級派來的扶貧干部,某色拉博家被確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2016年8月,村里開始修建鋼梯。8個月后,總共耗費6000根鋼管的2556級鋼梯全部竣工。村里架起了通信基站,鋪設了電網(wǎng)、光纜。村民沿著鋼梯把冰箱、洗衣機背回家里。某色拉博用手機做起了直播,鋼梯上的他身輕如燕,最快一次僅用15分鐘就從山頂下到山腳。驚險的動作、奇絕的風景很快讓他收獲了十多萬粉絲,他也有了新名字——“懸崖飛人”。
“懸崖村”火了,政府成立了旅游公司,建起了“天空之谷”營地,身手敏捷的某色拉博被吸收進公司當起了導游和營地管理員,一個月工資近4000元。
告別了羊群和山上的薄田,某色拉博的世界變得廣闊——到大理參加酒店管理培訓,到西昌跑馬拉松,到深圳參加室內(nèi)皮劃艇賽……他的微信加了上千個好友,曾經(jīng)不善言辭的他變得大方、健談。
2020年5月,他帶著家人搬進了易地搬遷安置點的新居。但某色拉博說,自己的事業(yè)還在“懸崖村”。自從建成了鋼鐵“天梯”,慕名而來的游客絡繹不絕。春節(jié)期間,也有不少人要專門來體驗“天梯”。村里還有鄉(xiāng)親們開辦的民宿,不少“留守青年”期待未來能靠旅游掙錢。“今年6月,從山下通到營地的公路就修好了,我想帶更多人去‘懸崖村’看看?!蹦成┱f。
一張圖描畫愿景
時值春節(jié),地處深山的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十八洞村里,家家戶戶門口掛上了紅燈籠,苗寨村民們的火塘上方熏滿了臘肉。
步行在十八洞村中,一張旅游導覽圖映入眼簾。村里這些年發(fā)展鄉(xiāng)村旅游,村民都富了起來。去年,十八洞村到村游客41萬人次。2013年十八洞村人均純收入僅1668元,到2020年已增長到18369元。
2月2日,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十八洞村,楊正邦在炒臘肉。新華社記者 陳思汗 攝
最近,43歲的村民楊正邦和妻子忙個不停。他們新熏了1000余斤臘肉,除了自家吃、給游客做菜,還能通過網(wǎng)絡銷售?!叭ツ曜约业霓r(nóng)家樂光是臘肉就用掉了800斤,一年下來純收入超過了8萬元?!睏钫钫f。
2013年之前,楊正邦和妻子一直輾轉遼寧、浙江等地打工。2013年,“精準扶貧”在十八洞村首次被提出。精準扶貧藍圖下,楊正邦和妻子看到了前所未有的希望。時年35歲的他決定返鄉(xiāng)。
近幾年,到村游客越來越多,楊正邦辦的農(nóng)家樂生意更加紅火,他又擴建了民宿,“新的一年在我們大家的共同努力奮斗下,相信十八洞村會越來越好?!?
2月3日,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十八洞村,村民在打糍粑,儲備過年物資。新華社記者 陳思汗 攝
另一張圖也正在十八洞村徐徐鋪展。2018年7月,湖南省率先在十八洞村建立駐村規(guī)劃師制度,從湖南大學引入規(guī)劃設計團隊,用精準理念編制并實施“多規(guī)合一”實用性村莊規(guī)劃,確立了“精準扶貧首倡地、傳統(tǒng)村落保護地、鄉(xiāng)村旅游目的地、鄉(xiāng)村振興示范地”的目標定位。十八洞村的鄉(xiāng)村振興也逐漸浮現(xiàn)出清晰圖景。
這是2月3日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十八洞村一戶村民家門口拍攝的紅燈籠。新華社記者 陳思汗 攝
這些天,駐村工作隊隊長麻輝煌也忙著跟村民們籌劃脫貧攻堅與鄉(xiāng)村振興有效銜接的“路線圖”。他說:“十八洞村在鄉(xiāng)村振興的道路上要走得更好,眼下還得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
文字記者:王博、席敏、吳光于
參與記者:張玉潔、馬希平
視頻記者:范軍威 丁春雨 宋育澤 李紫薇 袁月明 張彩霞 楊靜 蔡志堅
新媒體編輯:孟潔